在教育制度方面,作為亞洲教育強國的新加坡擁有完善的教育制度。據悉新加坡采用的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分流制度,又稱“精英教育”。這也是其獨樹一幟的優勢所在,這里新加坡留學網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下新加坡教育制度——教育分流體系:
概括起來講,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的理論基礎是精英與大眾兼顧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戰略的選擇上,是實行“精英”教育還是實行大眾教育、是二選其一還是兩者兼顧,是世界各國都必須面對的難題。新加坡政府選擇了兩者兼顧。
早在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就曾多次告誡國民,“新加坡除了土地和人力之外,其它一無所有,國土和資源的有限性,迫使新加坡人民不能坐以待斃”,要“勇敢負責、團結合作,掌握自己的命運,開拓自己的前途”。所以新加坡人只能面對現實,努力開發國內幾乎惟一可用的資源———人力。新加坡政府認為,人才的成就又取決于國家有沒有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環境,特別是看國家的教育制度能否促進每個人的最大限度的發展,能否做到人盡其才。
從總體上看,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可以被稱作雙軌五層制。從縱向看,新加坡的教育實行的是雙軌制,即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也就是在普通教育之外,建立了從中學到大學的職業教育體系。初級的為成人教育特別班;中級的有工藝中學、職業訓練所和工業訓練中心;高級的有技術學院和工藝學院,分別培養不同層次的職業技術人才。
從橫向看,新加坡教育體系分為五層。層是小學;第二層是前期中學(前二年)和成人教育特別班;第三層是前期中學(后二年)、工藝中學、職業訓練所和工業訓練中心;第四層是國家初級學院、后期中學和技術學院;第五層為四年制大學和三年制的工藝學院。正是這種雙軌五層的教育體系為實施教育分流提供了基礎。
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比較復雜,前后又經歷了不少變化,但從總體上看主要的分流有四次。次分流是在小學結束時,依照小學畢業會考開始次分流。成績合格者進入前中學(前二年),考試不及格且已超齡的學生進入成人教育特別班,成人教育特別班的學生經過兩年培訓后,成為低級技術勞動者。
在前期中學(前二年)學習期滿后,按成績和志向進行第二次分流。成績優異者進入前期中學后二年,良好者進入工藝中學,及格者進入職業訓練所,不及格者進入工業訓練中心。
前期中學(后二年)學習完畢,依據海外劍橋文憑或畢業考試,開始第三次分流,優異者直接進入國家初級學院,及格者進入后期中學,后期中學70%左右的學生可以進入工藝學院深造,他們以后多在工業、商業等領域充當管理人才。
進入國家初級學院的學生學習二年之后,又進入第四次分流,成績優良者進入大學,開始四年的大學生活,成績合格者進入工藝學院。教育分流制度使學術性的普通教育與職業性的技術教育并行不悖,在選拔精英的同時又兼顧了大眾教育;既為每個學生提供了與其能力相適應的教育,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教育資源的浪費,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新加坡領導當局和大部分新加坡人都贊賞這種精英教育制度,因為分流教育符合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不是讓所有的人都不加區別地去接受同一種教育、去擠同一座獨木橋,而是因材施教,讓大多數人成為技術工人或者是技藝型人才,而給那些通過嚴格把關的高智商精英人才以高精尖的教育,把他們培養成為國家發展所需要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