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新加坡是教育完備、社會團結、生活友好的知名留學熱國。在集眾多留學優勢于一身的新加坡,團結友愛代替了人們更為和諧的相處之道。食物可果腹,也可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新加坡行善運動秘書處希望人們通過與鄰居分享美食建立友誼,重塑甘榜精神。
新加坡留學網訊:理事會的最新計劃“一起用餐”(Let’s Makan)鼓勵人們自發地邀請鄰居到家中用餐,或各自準備一道菜肴,到一名鄰居家里聚餐。公眾若有意舉辦餐會,但又不擅于烹飪,可參考理事會官方網站上的本地美食食譜,以及聚會游戲和交流活動的好點子。
新加坡行善運動秘書處總干事袁國棟博士前晚(27日)在榴梿宴上受訪時說,這項計劃的目的是讓鄰居成為朋友。“如果有150對夫婦,每對夫婦只須找三到四名鄰居,就會有600多人參與計劃。大家定期一起用餐,每個月一次。”
他希望鄰居之間通過這個方法加強溝通建立感情,減少鄰里摩擦。
前晚大約300人在直落亞逸芳林公園民眾聯絡所舉行的榴梿宴上品嘗D24和貓山王榴梿。這些新鮮榴梿來自馬來西亞彭亨州,共重達1000公斤。
主辦單位要求十人圍坐在一起,有些人必須與陌生人同席,目的就是讓大家結交新朋友。
美食博客鄭春茂醫生2008年發起這項活動,向愛吃榴梿的新加坡人介紹不同品種的榴梿。新加坡行善運動秘書處從去年開始成為合作伙伴,安排參加者與陌生人同席吃榴梿,結交新朋友。
首次以傳統戲曲
做為主題辦活動
出席者每人支付38元,扣除承辦開銷后的款項將捐給協助亞洲兒童接受教育的慈善組織“Goducate”,以及援助釋囚和家人的“Prison Fellowship Singapore”組織。
除了希望“以吃睦鄰”,新加坡行善運動日前也首次以傳統戲曲為主題舉辦活動,除了鼓勵人們領略劇目傳達的優良價值觀,發揚友愛精神,也希望人們珍惜日漸式微的方言戲曲。
理事會前個星期天(20日)也選在芳林公園聯絡所的戶外舞臺舉辦“劇在月下”活動,吸引200多人到場支持,仿佛重現早期演街戲,一家大小及街坊共聚聽戲的熱鬧情景。
袁國棟受訪時說:“新加坡明年慶祝獨立50周年,國人開始關注國家歷史及文化遺產,如今回顧傳統戲曲非常適合。”
他也指出,通過戲曲藝術傳達倫理道德意識,少了說教意味,增添了藝術鑒賞的樂趣。
當晚,觀眾在戲臺下觀賞《六國大封相》、《智取芭蕉扇》、《柳明月救孤兒》等劇,聆聽這些經典故事傳達的孝道、樂善好施、精忠愛國等情操。粉墨登場的除了有超過百年歷史的老賽桃源潮劇團、新新榮和潮劇團的演員,還有四名操流利華語、來自非洲馬拉維的學生及全國職工總會屬下的nEbO青年團義工等。
藝人沈煒竣與馬拉維和本地青年同臺演出《六國大封相》。他說:“我們把演出拍攝下來,上載到新加坡行善運動的網站及面簿,希望進一步宣揚正面價值觀及戲曲文化。”
與11個月大的兒子、父母及阿姨一同前往觀賞節目的鄭利璋(35歲,行政人員)說,活動的宗旨值得鼓勵,“道德倫理意識需要時間潛移默化地傳達,我這次主要為欣賞戲曲而來,但希望今后有更多類似活動,好讓我的兒子長大后,還能繼續欣賞本地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