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社會的不斷發展下,新加坡不僅成為留學生所追捧的留學熱國,也漸漸成為了許多人選擇旅游和移民的國家。在其優越絕倫的文化環境和歷史特色下,人們能夠享受到其不凡的魅力。
新加坡留學網獲悉,丹戎巴葛一帶的高樓大廈邊上是一排排兩三層樓高的舊式店屋,新舊建筑并存的景象在市中心構成一道獨特風景線。當你在那一帶穿街走巷時,是否曾停下腳步看看這些歷史悠久的店屋,或者嘗試從這些建筑中了解新加坡的過去?
作為新加坡文化遺產節的活動之一,旅居本地的歷史學者朱利安·戴維森(Julian Davison)日前帶公眾到店屋聚集的丹戎巴葛和牛車水,展開一趟店屋之旅。
戴維森是英國人,不過卻和新加坡淵源深厚。他的父親理查德·戴維森在新加坡和吉隆坡工作多年,是雅思柏建筑設計事務所本地分公司的創始人之一。
戴維森1956年在英國出生,未滿周歲就隨家人來到東南亞,并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度過童年。受父親影響,他也對本地建筑深感興趣。
店屋之旅從直落亞逸街出發,經過史坦利街、廈門街、客納街、安祥山,以及牛車水地鐵站附近的摩士街和寶塔街等。
在戴維森看來,新加坡店屋的演變是歐洲建筑風格變化的縮影。他說,不同年代的店屋有不同風貌,19世紀中葉建造的店屋設計比較簡單;到了19世紀80年代至19世紀末,店屋主要以傳統中式風格為主;之后受西方建筑風格影響,本地陸續出現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Rococo)、簡化古典(Stripped Classical)和近代(Early Modern)風格的店屋。
戴維森說:“這些變化從某種程度上看,遵循了西方建筑發展史,有趣的是,西方建筑風格500年的演變,在新加坡店屋的50多年發展中就看得到。”
不同時期的店屋,也反映出早期移民的心態轉變。來到史坦利街時,戴維森讓大家仔細觀察那一排店屋。好些店屋的外墻上有細節豐富的中式雕飾,通常都有富貴、福氣等吉祥寓意。
戴維森解釋,店屋一般是住宅和商業兩用,不過這一排建筑當時是住家,一樓是起居室,并不是店面。
他說:“早期移民把南洋視為暫時的棲所,一心想著累積一筆財富后回去家鄉,所以建造的店屋比較簡單。到了19世紀晚期,在本地有一定基業的移民慢慢把新加坡視為永久居住地,開始在這里扎根,住屋也越來越講究。”
途中,戴維森也道出一個小典故。牛車水不少店屋的后巷,有一排排螺旋梯。這些螺旋梯在1920年代以后才出現,原來是專門讓“倒夜香”的人使用。
當時的店屋沒有現代廁所設備,倒夜香的工人挑著糞桶進出正門顯得不雅,若不小心撒在門口,多少也有點晦氣,于是店屋的后巷就開始有螺旋梯,方便工人出入。
走到史密斯街,戴維森特地在梨春園舊址前停留。這座如今已成為酒店的建筑不算店屋,不過作為當年牛車水的地標建筑,它的外觀依然能讓人聯想起當時戲曲開鑼前,周圍車水馬龍的景象。
戴維森說,史密斯街因此被稱為“戲院街”,附近的登婆街和丁加奴街,也分別被稱為“戲院后街”和“戲院橫街”。
作為珍貴的歷史遺產,舊店屋得以在發展迅速的新加坡保留下來,用作餐館、旅店、辦公室和零售店等新用途。相較于店屋承載的悠長歷史,一個上午的店屋之旅也許只是管中窺豹,不過它至少能讓人進一步了解新加坡的往昔。
店屋之旅小貼士
踏上店屋之旅前,不妨先通過以下幾個渠道,了解更多有關店屋的故事:
● 新加坡店屋及圖案展覽
地點:麥士威路的市區重建局一樓大廳
展覽日期:展出至9月30日
開放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5時,星期日及公共假日除外
● 朱利安·戴維森的作品 《新加坡店屋》 (Singapore Shophouse)
可在國家圖書館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