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留學的你,聽說過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大綱》嗎?據新加坡留學網了解,新加坡教育部根據共同價值觀教育的精神,頒布了《公民道德教育大綱》,規定所有中小學都必須按照大綱進行切實有效的道德教育和人才培養。
1、簡介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教育部特別蝙寫了一套完整的教材,名曰《公民與道德教育》。在該套教材中,每個年級的學習內容包括6個范疇,分別闡述課程標準中所列明的各種主題;每一個范疇又劃分為若干單元。
2、教材編排差異
該套教材的編排與我國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課本有著天壤之別。
翻開國內的課本,密密麻麻的文字充斥著整個頁面,給人一種呆板、凝重之感。
與之相反的是,當你翻閱新加坡學校的《公民與道德教育》課本時,看到的更多是配圖和大幅的空白頁面。
明明是教材為何沒有具體內容?難道要學生自己填寫不成?
的確如此,首先讓我們看看中學三年級上學期的個章節——“終身學習與我”。課文的一開關就讓學生思考終身學習的含義,并將自己所想到的填寫在課本空白處;接著的第二個活動,就是讓學生回憶自己成長中發生的變化,自己是如何適應這些變化的,結果又是如何等;末尾部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設計自己終身學習的目標和計劃。這種看似簡單的活動,卻需要學生花費大量時間來思考這些問題。
3、教材重點差異
除了編排格式方面的差異之外,教材重點也讓人耳目一新,深受啟發,比方說,中學一年級上學期的課程目標在于:引導學生培養自己的個性、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關愛家庭。這些內容在我國的教材里是鮮為人見的。
《公民與道德教育》讀本宣揚的不是勤勞樸實、見義勇為的大道理,而是鼓勵學生修身養性,不斷提高自己,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好公民。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它強調的道德教育,不是僅僅著重于價值觀導向的統一性和絕對性,而是更強調培養學生的首創精神和主體性發散思維,并教人學會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
4、教學模式生動多樣
活潑多樣的教學模式也與我國單向的灌輸教學形成鮮明對比。
課堂上,老師通常采用講故事、討論、角色扮演、辯論和小組活動等方法,讓學生有機會主動參與富有心智刺激的團體活動,使學生覺得道德教學是富有挑戰和趣味的學習。
在新加坡,對于道德兩難問題的討論特別受到學生的青睞。比如,美國人該不該向日本的長畸和廣島投放原子彈,植物人是否應該被實施安樂死,犧牲個人生命保護公共財產是否人道,冒死救人該不該索要報酬,等等。通過對這些兩難話題的討論,老師有機會在課堂上向同學們展示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范且二者不能兼顧時的道德取向,從而引起學生的道德認知沖突和討論,并讓學生因此接觸到更高層次的道德推理方式,尋找自認為正確的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也被大大提高了。尤其重要的是,學生們在討論中會慢慢培養出多方位思考和傾聽他人意見的習慣。通過這種教育,他們在面臨抉擇時,往往會在做出最終選擇前進行更周詳的思考。
課堂上,老師還經常播放多媒體課件,將同學們帶入一些特殊的道德情境,或者通過角色扮演來突出“人”與“己”之間的距離,從而讓學生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了解他人的感覺、需要和利益,注重為社會所接受的行為標準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