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加坡最偉大的美食發明之一,辣椒螃蟹絕對是您獅城之行不可錯過的必嘗菜品。它已經成為了大多數來新名人抵達后首個想嘗試的美食。
辣椒螃蟹的最大特色,就是由辣椒和番茄醬料理醬汁,香辣中帶著微甜的可口滋味,明快的顏色讓您胃口大開,紅色鮮香的醬汁散發著帶有香蒜與米醋的香味所征服,到最后再加入勾芡與蛋花。
您還可以加點饅頭,搭配濃香醬汁一起入口,余味無窮。烹制辣蟹通常是以鮮活青蟹為主,但也有店家以軟殼蟹來下鍋。如果您是海鮮發燒友,那鮮香辣椒螃蟹就肯定正中您下懷,非嘗不可!
推薦店鋪:
無招牌海鮮餐館(No Signboard Seafood Restaurant)、
珍寶海鮮樓(Jumbo Seafood)
東海岸海鮮美食村的長堤海鮮樓(Long Beach Seafood)
鄧布西山的長堤海鮮樓(Long Beach Seafood at Dempsey)
浮爾頓一號(One Fullerton)
棕櫚灘海鮮坊(Palm Beach Seafood)
新加坡圣淘沙名勝世界內的新加坡海鮮共和國(Singapore Seafood Republic)
海南雞飯是從中國海南來到新加坡的早期移民的菜色。做法簡單:鮮嫩多汁的白斬雞搭配油光黃澄香雞飯(米飯先用雞油炒制,然后用雞湯煮成的米飯),配生抽或者老抽和特制辣椒醬及姜蓉。
烹調海南雞飯的每一部分都必須一絲不茍,方能做出美味無比的佳肴。比如,特制雞飯辣椒醬。據說,店家會在磨碎指天椒蒜蓉內,加點雞油、糖、醋、鹽調味,讓它一入口,就馬上和鮮嫩雞肉雙成為完美搭配。
雖然各家海南雞飯風味自有獨門絕招,但是基本款永遠不變,那就是鮮嫩多汁的白斬雞搭配油光黃澄香雞飯,再鋪上薄如蟬翼的清涼黃瓜切片、蔥絲或芫荽、外加一小碟特制辣椒醬(有些要求高的食客還會加點黑老抽)和綿細姜汁沾著吃,還有一小碗清雞湯,就足以滿足每一位饕客最叼嘴的要求。
推薦店鋪:
麥士威路小販中心(Maxwell Food Centre)的天天海南雞飯
文東記(開有數家分店)
BalmoralPlaza的大鳥雞飯店(Big Bird Chicken Rice Restaurant)
NovenaVille的威南記海南雞飯(Wee Nam Kee)
烏節路文華酒店的Chatterbox
肉骨茶是用豬骨和一些常用的中藥,配以家傳香料偏方,如丁香、肉桂、八角、茴香以及芫荽等一起熬制而成的湯,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影響。
肉骨茶過去為苦力在營養不足的膳食中提供進補,如今是備受青睞的美食。然而,富含藥材香料的深色茶湯,只是兩種常見的肉骨茶之一。要是您不習慣濃烈的藥材湯,可以選擇另一種以胡椒味道為主的清湯。
肉骨茶色澤的濃淡,充分反映出中國各地迥然不同的不同飲食習慣。廣東人擁有悠久的湯文化,因此喜歡添加藥材來進行食補,而福建人則更鐘情于咸香口味,因此就愛在肉骨茶湯中,加入老抽來添色增香。
推薦店鋪:
發起人肉骨茶餐館(347 Balestier Road)
黃亞細肉骨茶餐室(8 Rangoon Road)
新興瓦煲肉骨茶(439 Joo Chiat Road)
作為新加坡最著名的馬來菜之一,沙爹是您不可錯過的一道美食。這種即烤即熟的肉食極受歡迎。將鮮嫩多汁的肉類(通常為雞肉、牛肉或羊肉)提前腌制好切成小型立方體形狀串于小簽之上,在燃燒的炭火上烘烤后即散發出鮮香可口的香味。
沙爹通常成10串進行售賣(也可單串零售),蘸點甜辣的花生醬口味則更加獨特,通常還搭配切碎的洋蔥、黃瓜以及裹在椰子葉中的馬來飯團(ketupat)一起吃。
雖然今天的沙爹都是由工廠加工的竹串制成,在幾個世紀以前,人們都是用干椰子葉制成的串簽來進行烹制。在架子中的炭火上烘烤,刷上油后沙爹會慢慢覆上一種褐色的誘人光面。
推薦店鋪:
東海岸人工湖美食村(East Coast Lagoon Food Village)
24小時營業的老巴剎(Lau Pa Sat)美食中心
啰惹在馬來語中意為“狂野的結合”,是一種傳統的蔬果沙拉,可作為頭盤或單獨菜肴,頗受歡迎。新加坡有著眾多豐盛的水果與新鮮,在當地,主要有兩種沙拉類型其中一種羅惹是馬來菜與華族佳肴的混合產物,是將切好的炒花生翻擲混勻(形成了完美的質感與酥脆的口感)并與豆芽、綠葉蔬菜、豆卜(或油炸豆餅)、油條、菠蘿及黃瓜混合,放入發酵的辣蝦醬。
另一種則類似印度吃法,將蔬果與花生醬搭配,所不同的是,其中多了紅色香料與辣椒的火熱色彩。大多數攤主在烹制印式羅惹時,可根據食客的個人選擇進行調整,選擇添加其它食材,如烤土豆、蒸魚餅、蝦餅、章魚,以及混合炸蔬菜等等。
推薦店鋪:
武吉美拉Bukit Merah與加東Katong等附近區域
威士馬廣場(Wisma Atria)及313@Somerset的大食代食閣
新加坡著名的咖喱魚頭是本地印度、華族和馬來文化相互融匯的美食結晶,其最初的制作者是新加坡的馬來亞力人(來自南印度喀拉拉邦的印度族裔),他們將紅鯛魚的魚頭與蔬菜放在辣味的咖喱中一起燉煮,再用酸酸的羅望子調味,最終造就了這道讓人一試難忘的魚頭招牌菜。
您可以搭配米飯,用松軟的小圓面包蘸食咖喱汁。面食的甜味可以中和咖喱的辛辣味,這是讓不太能嗜辣的人也能享受這道菜的最佳方法。肉塊的柔軟、魚肉的精華、誘人的味道,還有高腳杯中的印度翠鳥啤酒或是冰鎮檸檬水…… 這是一道您在新加坡不可不試的菜肴。
推薦餐館:
城市中心麥卡南街(McCullum Street)的Ocean Fish Head Curry餐館
小印度的阿波羅蕉葉(Banana Leaf Apolo)
跑馬路(Race Course Road)上的Muthu’s Curry
這一道傳承已久的小吃,多年來一直是當地人們最喜愛的食品之一。蘿卜糕也稱作“菜頭粿”,是將蒸米粉與白蘿卜裹成塊,與雞蛋一同煎至金黃,隨后撒上洋蔥花即成,是新加坡的潮汕裔居民中極為普遍的一種食品。這道菜可分為“白色”(原味)與“黑色”(裹以甜醬油)兩種,是一道既便捷又美味的小吃。
烹制蘿卜糕的過程十分有趣,攤主將煎蛋一樣的食材放在熱盤上切成方塊,發出鏘鏘、砰砰的聲音,必定讓您不忍移開目光。
推薦餐館:紐頓小販中心以及濱海藝術中心附近的老饕灣小販、海天樓
這道菜在部分亞洲十分著名,烏打在馬來語中意為“大腦”,因為其柔軟糊狀的質感與大腦頗有相似之處。盡管魚肉烏打是最常見的做法,您也可以找到以蝦、墨魚、蝦以及魚頭制作的烏打。
烏打單獨作為小吃本身就頗有風味,搭配叻沙(laksa)、椰漿飯(nasi lemak)等其它本地美食也會讓您驚喜。如果從未嘗試過它,可能需要花些時間才能適應,但這種小吃仍然是新加坡大街小巷都能尋到的美食,每家美食中心都有一至兩家烏打小攤,它也是私人聚會及辦公室午餐的熱門選擇。
推薦餐館:每家美食中心都有一至兩家烏打小攤。
這土生華人最喜愛的菜肴,以其香味和口感讓所有品嘗過的人都難以忘懷。其材料為雞肉片(有時用豬肉片)和黑果——一種有著堅硬外殼和辛辣內瓤的果實。而黑果的誘人味道只有親身一試才能了解其魅力所在。
其制作過程十分復雜,香料由七種原材料搗碎再經過半天的時間炒制而成。接下來要洗刷果實,把它們在水里浸泡兩天,削去果實的一頭,挖出里頭黑黑的果肉。再將其搗爛或是同數種香料一起拌勻。要在把果肉放回去之前,用刀具把果實的開口修飾一番,使其看起來整齊美觀。最后把重新填好的果實、雞肉和香料一起燉上半天,直到燉出濃稠的湯汁。這樣的烹飪過程可謂“膾不厭細”了。
這道菜的最佳搭配莫過于白米飯、蝦醬炒蛋和叁岜通菜,這樣香氣四溢的美食搭配堪稱美味絕配。
推薦餐館:藍姜、Spice Peranakan、Baba Inn & Lounge
Cendol的基本配料有椰漿、綠色漿面條以及香蘭調味料、棕櫚糖和珍多冰。Cendol上面可以加上碎冰、紅豆、糯米、涼粉和奶油玉米等其他美食,這使得這一美味的甜品成為了新加坡晴朗天氣的完美搭配。
樂于挑戰新鮮體驗的人還可以嘗試榴蓮味Cendol,這種需要慢慢品嘗才能發現其中奧妙的味道同樣也值得期待。
推薦餐館:各家主營本地菜肴的餐廳和熟食中心均有售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