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學習的幾年中,留學生們也一直和國內朋友保持聯系,當他們聽到在新加坡只需要學選修的四門課程時就羨慕不已,認為在國外上學就是輕松。
新加坡留學網資深留學顧問丁老師表示,這是現在國內家長學生的一個普遍誤區。
課程少就意味著簡單嗎?不是這樣的。新加坡教育的選修制度目的是針對學生某方面的興趣和能力進行重點培養,也就是說要最大程度地挖掘學生在某一方面的潛能,自然所涉及知識的程度也就簡單不了。主要原因,在于每一門科目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以數學為例,國內一本初三數學教材一年的容量大約是六七個課題,而相對應的,新加坡中三的學生一年要學習至少十個課題,很多國內學生在大學里才學習的課程,在新加坡的中學里就有涉及。那么相比較而言,有選擇的修讀就可以使其全面地接觸某一學科。簡單地說,在于讓學生盡可能地、大面積地涉及該學科,以備將來在該領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多并不一定就是好。國內采取十幾門必修課全面進攻的策略,使得學生并沒有精于任何一門。而學生只有進入高校以后,才能進行專業課程的培訓,更不要提至少一半的人對所學專業并無興趣了。與此同時,大多數人也把過去12年所學的大部分與專業無關的知識徹底遺忘,這無疑是對教育的一種浪費。而新加坡選修制度則在學生接受最初幾年必要的基礎教育后,馬上開始著手進行專業培養,因此學生在進入大學時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已經有相當的深度,當地學生在大學畢業后便可順利進入崗位工作。所以,從就業的角度來講,這樣的選修制度也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培養高級專業技術人員。
另外,從實用性上來說,一般人在社會上從事的無非是一般技術、管理、服務類等非研究性工作,因此,除了少數從事基礎研究工作的人,深鉆課業上的難題、怪題是毫無意義的,這非但對將來的工作生活沒有實際意義,反而容易對學生的思維和性格產生負面影響。新加坡的學生無論選修哪一門學科,所涉及的知識內容都是廣而雜的,大多數內容都密切貼合著生活實際,并且每項內容都點到即止。學生若有興趣可自己鉆研,但大綱只要求學生能理解并運用該知識即可,無需進行復雜的習題演算。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選修制度不光有利于學業的進步,同時也營造了一個互學互助的良好學習環境。按國內傳統的教育模式,大家都學一樣的課程,為了在成績上勝過其他人,很多學生吝于和同學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在如此惡性競爭的壓力下,很多同學都是以對手的身份處處設防,造成了一種緊張壓抑的學習氣氛,也不利于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在選修制度下,每個人可能選修不同的學科,因此從本質上講也就不存在競爭,同學關系自然十分融洽。在一起遇到實際問題時,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共同合作,共同進步,這樣良好的氣氛也在無形中增添學生的自信,使之心理素質得以良好的發展。
另一方面,新加坡教育部提供的音樂、美術等藝術類課程,更是為相當一批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機會。在國內,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使得學生家長一切以考試為中心,高分升學才是最重要的,這在無形中就打擊了學生對其他藝術、運動等的熱情。相當一部分的家長認為,除了讀書學習,其他的活動都無益于孩子的升學,因而很多學生都在學業的壓力下放棄了自己的興趣愛好,這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也是不利的。而新加坡的課程則考慮到了這一點。在新加坡,音樂、美術等課程和其他課程一樣受到同等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得到細心的呵護,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拓展學業以外的其他素養,如領導才能、團隊合作精神等,心理素質也會更穩定,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