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加坡留學生中的吃貨而言,新加坡絕對是美食圣地,在這里留學生們能享受到豐富多彩的饕餮大餐。新加坡飲食的優勢在于多種族多文化。你可以在一個小小的國家里嘗到各種各樣的食品。偶爾還會有一些廟會類型的集市,可以吃到各種族的零食。
新加坡人的日常飲食一般都很節儉,雖然也有去阿一鮑魚等高檔餐廳吃飯的富人,畢竟是極少數,多數都在廉價的小販中心吃。新加坡人會把小販中心叫做咖啡店(kopidiam),因為有人認為賣咖啡和飲料的攤位掙錢最多,一般老板自己經營,而把其他的攤位分租出去。也有人認為這稱呼來源于法語,就是café的山寨版。
新加坡人喜歡邊吃飯邊喝飲料。青檬,可樂,咖啡是最常見的?Х雀鶕鞘欠窦幽碳犹牵譃槿N: Kopi, Kopi-O, Kopi -O Koson, Kopi Siudai。我小時候在中國讀書,學校老師和家長教導我們:吃飯的時候不要喝太多的水,會沖淡胃液不利于消化。但是新加坡的學校教育孩子要多喝水,把食物泡軟才好消化。按照中國流行的養生之道,吃飯的時候不應該一邊吃熱的一邊吃冰的,新加坡人卻喜歡吃熱飯的同時喝冰鎮的各種飲料。同樣的冰鎮飲料,做法也不一樣。中國人經常是倒一杯飲料,加幾塊冰。新加坡是用冰塊把杯子填滿,然后倒入飲料。
印度廚師做飛餅的姿勢很酷,印度飛餅的味道也確實不錯。它的名字叫 Roti Prata,這個詞一般的英文字典上不一定查得到。印度飛餅一種含油量很高的食品,并不適合健康食品愛好者。據說在印度,很少有這種東西,也就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比較流行。
與此類似的還有海南雞飯,雖然原創于海南文昌縣,但是在海南島。雞飯遠遠沒有在新加坡這樣流行過,幾乎每個咖啡店都有海南雞飯。有些人把它視為一種新加坡經典美食,這似乎不大合適,因為海南雞飯是一種最廉價的填飽肚子的食品,在物價飛漲的今天,也就3塊多錢。一份海南雞飯的價格也就相當于四根油條或四個包子,幾乎是小販中心最便宜的飯菜。
Yong Tau Foo,也就是釀豆腐,不要理解為發酵的豆腐乳。來源于客家菜,但是跟廣東客家傳統的釀豆腐早已不是一回事,你要理解為新加坡風格的麻辣燙。
菜頭粿是用白蘿卜跟大米做的一種食物,用很多油炒的,所以不適合清淡食品愛好者。面粉粿是一種面片,非常便宜,適合窮人。還有蝦仁面,香菇肉挫面,云吞面,叉燒飯,烤雞,也很普遍。
要是喜歡吃羊肉和牛肉,可以去馬來人開的清真攤位。印度人的攤位也有咖喱羊肉,但沒有牛肉。馬來人和印度人加工羊肉牛肉的方法和中國人完全不同,他們喜歡把羊肉燉得很爛。馬來人餐廳里的羊肉菜肴,在中國是見不到的。在中國找得到的羊肉菜肴,在馬來人的餐廳是找不到的。雖然馬來人和維吾爾人都是穆斯林,都吃羊肉,在烹飪方面實在找不到共同點。
每個咖啡店一定有至少一個清真食攤。有些還會有印度攤位。其余的是中餐和西餐。新加坡的優勢在于多種族多元文化,因此可以吃到世界各地的風味。如果你是一個對中國食品情有獨鐘的人,建議不要到咖啡店去吃,沒有地道的口味,早都被融合了。要吃地道中國口味,去芽籠,那地方不僅是紅燈區,還是中國餐館最集中的地方,廚師都是中國人,味道絕對地道。
芽籠還是一個榴蓮中心,那里是世界各地頂級榴蓮的匯合點。一些新加坡人嘲笑中國人大量進口口味很差的泰國榴蓮,卻不知道馬來西亞的各種頂級榴蓮。但是,對某些不喜歡榴蓮的人來說,各種榴蓮也就是各有各的惡臭,跟美食實在扯不上關系。
肉骨茶常常勾起獨在異鄉的新加坡人的鄉愁。幾乎每個新加坡人都會做肉骨茶,因為這是最容易的一道菜。調料買來都是現成的,調料架上排骨和水,煮爛了就可以吃了,即使廚藝再差,也能做出不錯的味道。
咖喱魚頭屬于比較高檔的日常食品。朋友聚餐經常吃咖喱魚頭。比咖喱魚頭更高級的是胡椒螃蟹。原料是個頭很大的鋸緣青蟹,油炸,拌上胡椒。胡椒分為黑胡椒和白胡椒,因此胡椒螃蟹也分為黑胡椒螃蟹和白胡椒螃蟹。這可能是南洋華人的,因為在中國各地都沒流行過這種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