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主要形式無非就是“教”與“學”。教育過程中這兩者都十分重要,“學”由“教”而盡展,“教”也因“學”而彰顯。這兩者互為體用,共同由教育而出,又最終回歸于教育。
在如何協(xié)調(diào)“教”與“學”的問題上,新加坡教育無疑是亞洲國家中做的的。最直觀的體現(xiàn)就是,新加坡的課堂上完全成為學生與教師展示教學魅力、發(fā)展學習能力與洋溢創(chuàng)新活力的場所。
那么新加坡教育為什么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果呢?這里新加坡留學網(wǎng)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下其具體原因:
一、重視社會取向
新加坡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會努力在設計中引入當前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了解社會,發(fā)展學生的批判反思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人是社會屬性的群居生物,幾乎不可能出現(xiàn)脫離社會獨自生存。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最終能在社會立足的人才。因此新加坡課堂上也常?梢妼ι鐣F(xiàn)實問題的思考與辯論。
新加坡博偉教育學院英文課堂上,一次對“新加坡英語”(Singlish)的討論便是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有人說,講一種有自己特色的英語便于建立民族的特性,而且平常說起話來更有親切感;但有人說,新加坡英語可以說是英語和各地方方言的大雜燴,難登大雅之堂,許多外國人都聽不懂,有礙于新加坡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討論也進一步延續(xù)到了什么時候該講什么英語,以及國民能否在不同場合改變口音等問題。
另外,像同性戀婚姻是否該合法化,新的賭場是否該建等等,諸如此類的討論不勝枚舉,這些都是新加坡社會實存的一些問題。
從這種討論中,學生“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習慣便自然而然地養(yǎng)成了,他們看待身邊事物的眼光也變得更加銳利了,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素質(zhì)的目的。
二、學生需要取向
新加坡老師在授課時會努力從學生的需要興趣入手,在活動中發(fā)展學生的能力。他們期望學生在學習中,不只是追求答案的精準或發(fā)展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是努力促進學生多元智力的發(fā)展,包括促進學生的理解力,提升學生的領悟力,豐富學生的體驗力等;
新加坡學校的課堂上,老師通常采用講故事、討論、角色扮演、辯論和小組活動等方法,讓學生有機會主動參與富有心智刺激的團體活動,使學生覺得道德教學是富有挑戰(zhàn)和趣味的學習。新加坡老師還經(jīng)常播放多媒體課件,將同學們帶入一些特殊的教學情境,或者通過角色扮演來使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與體悟。
三、重視知識傳遞
中國也好,新加坡也罷,教育的主要目的還是知識的傳遞。新加坡老師的授課方式雖然與中國老師大相徑庭,但其核心理念還是以知識傳遞為主的。所以新加坡的老師在課程設計中,也會和中國老師一樣凸顯知識的重要性強調(diào)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加強知識的強化訓練。
最明顯的就是,在新加坡,老師和家長也很注重成績。到了考試前夕,老師也會發(fā)各種各樣的考試卷給學生,基本上都是其他學校的試題或者本校前幾年的試題。且不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畢竟做些題能夠找出學習中的不足和盲點,一知半解的也會在考驗下露出狐貍尾巴。讓學生做幾套試卷,可以幫助學生自我檢查和補缺。這是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過程。
四、重視認知取向
新加坡老師在授課時,通常會在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上開動腦筋,他們不希望知識是直接以“告訴”的方式被教給學生,他們更希望知識的習得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建構的過程,他們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還要讓學生學習獲得知識的方式。
就這方面而言,新加坡老師并非只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更多成分上而言是一個知識的引導者。
新加坡課堂上的教學用材經(jīng)常僅僅是一小張剪報或是雜志書刊等看似與課程無關的東西。從一宗新聞或一則科普資訊中,老師便能引出無數(shù)的話題,教會學生如何發(fā)散思維,如何站在各種角度客觀地分析看待一個問題。
而且新加坡的課堂常常是以辯論的形式展開的,通常是老師拋出一個議題,由學生相互辯論,有時老師更是與學生對著干,把他們的每一個漏洞都駁回去。在這種批判引導的教學方式中,不服輸?shù)膶W生往往會盡力的去加強、接受新的知識,以便在辯論中不被別人駁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