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加坡法律服務市場逐漸趨于飽和狀態,法律專業畢業生就業將面臨更大壓力,同時也預示著新加坡法律業的日漸成熟,律師可在區域乃至世界的更大平臺上找到更多機會。大法官梅達順和律師公會會長駱維明高級律師昨早在律師宣誓儀式上提出上述觀點,并鼓勵新律師抓住未來的嶄新機遇。
據新加坡留學網了解,共有430名畢業于新加坡公立大學以及外國大學的法律系畢業生昨早聚集在南洋理工大學南洋禮堂,出席本年度的律師宣誓儀式(Mass Call)。當主持人一一念出他們的名字時,其家人也紛紛引頸張望,現場氣氛莊嚴而溫馨。
律政部長兼外交部長尚穆根日前在新大出席刑事司法會議時透露,未來一些法律系學生可能無法獲得培訓合約(training contracts)。過去四年,超過九成的本地大學畢業生和約七成的留學生取得了培訓合約,但今年可能有約四分之一的畢業生無法獲得合約。
在本地律師事務所接受培訓,是獲得律師資格的必要條件。本地律師事務所每年約提供500份培訓合約,但競爭者卻逐年增加。一些受訪律師也認為本地律師市場近年出現飽和現象。
駱維明說:“律師人數的攀升和經濟發展的放緩雖然存在令人擔憂的理由,但這一職業也有著新的氣象和韌性。”
駱維明指出,律師公會將密切關注這方面的情況,并考慮多種措施來確保每一名有資格且需要培訓合約的畢業生都能獲得合約。
梅達順也提到,新加坡與倫敦、紐約等其他法律服務中心一樣面對市場力量,而且基本上已處在供需平衡點,以往本地法律服務人才緊缺的情況已不復存在。他告訴在場的年輕人:“如果你認為你的情況肯定會和你的前輩們一樣,那將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梅達順:新一代將開拓法律新領域
然而,正是因為本地法律界的成熟,新入行的律師也將迎來更多機遇。梅達順相信,新一代律師將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開拓新的法律服務領域,擴展新加坡在世界法律服務市場的份額。
昨天宣誓的陳蕾曲律師(31歲)受訪時說,律師行業的確存在很多挑戰和求職壓力,但這是每個行業都不可避免的。在英國修讀法律的她認為,一些外國大學的法律學位受承認將使本地律師背景更加多元,但這同時也造成律師人數增多,形成求職壓力。
國大法學院畢業的廖律師(24歲)在宣誓后受訪時說:“作為剛入行的律師,我們都很緊張。就業市場的情況并不太好,但很多行業也都如此,關鍵在于心態。我相信法學院的學習經歷幫我們做足了面對未來的準備。”
新加坡法律教育學院目前正在檢討本地承認的外國大學法律學位名單。
目前,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在19所英國大學,10所澳大利亞大學、四所美國大學和兩所新西蘭大學考取的法律學位獲本地承認。